共有48条记录,有26人参与

戴雨田 2016-08-18 07:42

我若是遇到这类学生,查实之后,我绝不批评他们,我还会悄悄告诉他,你上课可以不听讲,自己看书,但是不能扰乱别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来问

回复(0)

周兆梅 2016-08-17 16:41

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发言,不仅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表现,创造力的解放,还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交往与互动,师生间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课程上学生的主动发言是必要的

回复(0)

胡丹 2016-08-16 22:13

教师可以去家访,通过他的家人对孩子进行更深的了解,做好他的思想工作。

回复(0)

胡丹 2016-08-16 22:12

教师可以通过同班同学或他的好友侧面了解下他的性格和动态,然后想出解决办法。

回复(0)

胡丹 2016-08-16 22:10

可以先单独找他了解情况,然后帮他分析情况,做好思想工作。

回复(0)

胡迎春 2016-08-15 10:36

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发言,不仅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表现,创造力的解放,还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交往与互动,师生间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课程上学生的主动发言是必要的。

回复(0)

胡迎春 2016-08-15 10:35

冷静

回复(0)

淦细根 2016-08-13 16:51

在照顾大局的情况下,在课堂上适当督促,如果没有效果,在课后及时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不学习的原因。

回复(0)

田凯 2016-08-13 09:11

首先,结合对我自己课堂的反思,我觉得英语课要有效,应该少废话多练习。过去,我上课的情形大都是老师在说,学生在听。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一部分学习困难生就容易开小差。让学生多做些练习,课堂效率会高很多。不经过训练,就不能达到目的。俗话说:”光说不练空把势。” 其次,我觉得光练也不行,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口语能力,学之所用才是最重要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本身就重在交流.还记得和老外在谈话时,相对语法,他们也更重视彼此间的沟通,即使犯了语法错误,他们还是能理解.说实话,我们在说中文时也时常会出现语法错误,更何况是外语.同时,这也是课堂教学反馈的有效形式。 第三,正确运用多媒体。针对课件的滥用,我反思:有时候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学生理解与接受的教学内容为什么还要劳民伤财、兴师动众的做那么多的“花边”来修饰呢?!我觉得这是违背“有效”理念的!回头想想,有一些课很豪华,在课堂上学生被老师准备的动画、图片……所吸引,学生兴趣很高,可是一堂课下来,没有实实在在的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细致、深入的训练,学生什么也没有学到,效果和在家看了一部动画片一样:好看。所以,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正确运用。 第四、面向全体学生,抓好落实。教学中,我要经常反思一下:(1)课堂上是面向了全体学生还是少数学生?(2)所讲内容是否进行了反馈,对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是否采取了补救措施?(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4)学生的预习、复 习、作业是否落到实处?(5)是否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经验(6)是否帮助学生构建了知识体系并获得了解题能力?

回复(0)

黎心才 2016-08-12 13:14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发言通常是指学生在被点名或因为轮流到的情况下,而不得不做的发言;主动发言则是指学生由于发现了问题或是为了抢答问题,自己觉得有话要说,并自觉寻找发言机会的发言。 一、课堂上学生主动发言是必要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引自《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115页)可见,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发言很重要。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发言,不仅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表现,创造力的解放,还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交往与互动,师生间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课程上学生的主动发言是必要的。 二、问题的发现与解读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觉主动的举手发言,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抢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评述他人观点或作业的优缺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露自己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和体验,使课堂形成一种研究探讨、交流合作、发挥个性的自觉主动学习氛围。可是,在课堂上却常有学生不主动发言的情况,使该进行探讨的问题难以解决。据本人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五类,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解读的必要。 第一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知该说什么”。在不久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分组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位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既不发言,也不象在认真听,神色特别。我便走过去抚着他的头说:“你也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他似惊醒一般,一会才说:“老师,你要我说什么?”我只好给他解释小组正在讨论的问题,并提醒他上课要专心。课后了解,原来该生在课前不慎丢了一样东西。这类学生不知自己该说什么,显然并非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上课不专心,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被什么事情吸引分散了注意力;也可能是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情绪不稳定;要么是身体过于累、过于困或不适,无法集中或提起精神。总之这类学生的思维一定还没有进入到课题的情境,无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自然也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就算说了,也是往往文不对题。 第二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怨自己不被老师和同学关注”。在以前,喜欢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我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每次抢答问题,前面的同学总是频频举手,畅所欲言,而后面的同学却很少举手,大多沉默,我只有走下讲台,来到他们身边,甚至要对他们进行鼓励,情况才有改观。可以看出,师生间的位置距离对学生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值得深思。现在看来,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在课堂上,师生间的沟通不只是通过语言,教师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每一种语态和音量对学生来说都有极强的暗示作用,传递着不同的信息,近些的学生由于看得见听得清楚,所以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样,近些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也较容易被老师接收到,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相反,远些的学生由于距离远的原因,视觉和听觉效果不如近的学生,师生间的信息传递相对的受到了影响,从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沟通。由于师生间位置距离偏远造成的沟通不畅,久之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在教师看来,是学生不主动参与,在学生看来,是老师冷落了自己。 第三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无话可说”。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因为没有话要说而不主动发言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对所要探讨的学习问题还缺乏理解和发现,这可能跟学生课前的准备不足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对学生课前准备的要求自然也有所不同,传统课程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前的准备只要预习一下课文,预备好学习用具就可以了,而新课程倡导的是主动学习,提倡发现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课前准备除了要预习课文,预备学习用具外,还要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课前搜集的信息资料是探究问题的材料依据。可见,课题的提出是不考虑到学生己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及在课前能否搜集到一定量的信息资料很重要。只要生活经验丰富,信息资料充足,就算是学困生,在探讨问题时,多少都能说上几句,相反,在缺乏生活经验和信息资料的情况下,学生就只好无话可说了。 第四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怕说错”。如果细心观察,在课堂上也常有一些欲言又止,想举手却又不举的学生,这时候老师如果点名让他(她)说,并进行鼓励一下,问题就解决了。这类学生对自己或自己的观点没有足够的信心,并且自尊心很强,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发言了,说对了自然高兴,说错了会很丢脸,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类学生虽然不主动发言,但是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只是不敢主动表露。这类学生有时候在没有被点名的情况下也会把自己的观点说出,只不过选择的是不被别人注意的方式,声音总爱混杂在集体声中,需要细心的老师去发现。 第五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敢说”。这类学生是很好的听众,但从来都不敢主动发言,大方地把自己观点讲出来,在被老师提问时,回答的声音通常很小,往往还伴有紧张,低头,脸红,发抖的反应。这类学生有些甚至被老师提问也不回答问题任凭老师如何诱导和鼓励他(她)都是一言不发。这类学生最显著的特征是胆小和怕羞,有其不成熟的心理因素。很显然,这类学生缺少的是锻炼。 三、问题的思考与尝试 发现并解读了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总不能够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到学生身上,只知道要求学生要自觉主动地配合老师,而不去思考这些问题究竞跟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有何联系,不知道该如何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这样,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教师只有经常反思自己,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互动尝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办法之一是为学生营造有趣、融洽的学习氛围。有趣、融洽的学习氛围,是一种能让学习者觉得轻松,无顾虑,并且心情舒畅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与人互相尊重,平等和谐,发言者可以不必担心自己会说错,不必去理会太多的规矩,不必进行太多的客道,想说就说,想笑就笑。要营造这种有趣、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必须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一是要采用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和学校实际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兴趣, 注意力集中;二是要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角色转变,把时间让给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自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不可以专制的、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意志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觉得放心,觉得轻松。 办法之二是为学生创造发言和展示自我的锻炼机会。万事开头难,这是人的成长经验,每个人在自己没有经历或少经历过的事情面前多少都有怯场的心态,前面第五类学生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例子。习惯成自然,这也是人的成长经验,作为教师,如果想要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的主动发言,平时就得必须有计划地为学生创造发言和展示自我的锻炼机会,让学生的发言和自我展示行为成为习惯,消除怯场的心态。 办法之三是营造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与信赖。稍微注意,我们就会发现,平时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娴静,又胆小怕羞而不敢主动发言的学生,在课外跟好朋友好伙伴在一起玩时,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种样子,他们敢说敢笑,很活泼。看来,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跟师生间不畅的心灵沟通与信赖多少有些联系。遗憾的是,师生间由于身份、学识、性情、年龄和任务等方面的不同,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和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比朋友间的心灵沟通要相对困难一些。那么,师生间如何建立起心灵的沟通与信赖呢?师生间的沟通,应该是在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的交往中建立的。师生间可以通过教育教学建立起交往,从交往中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互相尊重建立起初步的沟通,通过初步的沟通而产生信任,再通过信任而促进进一步的沟通,由进一步而产生信赖。在这进程中,师生间的交往,特别是交往中的相互关心、帮助和尊重,是建立起沟通的途径。如果师生间真正实现了心灵的沟通与依赖,学生将不会再胆小怕羞而不敢主动发言,至少,应该不会再有自己被老师冷落的感觉。 办法之四是了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对于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信息资料而无话可说的学生,我想,教师可能没有起到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和帮助作用。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如果只顾自己的“教”而不管学生的“学”,连学习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是否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否能搜集到相关的资料信息都不了解,又不能为搜集信息资料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就必然起不到好的教学的作用。教师只有时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程的监督,并提供帮助,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帮助,不只是通过传授或指导,也包括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信息和资料。对于搜集信息资料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向他们提供一些信息资料,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在课前建议学生进行一下信息交流,来个资源共享。教学本来就是一种信息、经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 办法之五是改变过时的教学评价行为。我想,课堂上学生的不主动发言,跟教师平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一定的联系,至少,那些由于怕说错而不敢主动发言的学生,一定是很在乎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学生为何会害怕老师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呢?这可能师生过去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过于简单,不注意评价艺术有关,或者有过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评价行为。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趋向多元化,多层次,要能起到促进学生心身发展的作用,要多采用正面鼓励或表扬的评价语言,避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要先想一想,不可随口就说。可喜的是,新课程从过去的实验到现在的实施,在课堂评价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调研或查阅资料进行学习运用。改变教师的评价行为并不难,关键在于改变教师评价观念。

回复(0)

赵域江 2016-08-01 16:52

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课后找他谈谈,了解一下他不听课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我看上面有老师说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被认可,我不敢苟同。有谁的课能让每个学生都喜欢?真正的应该是学生试着去适应教师的教育方式,而老师也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达到一个平衡

回复(0)

徐小仙 2016-07-19 16:36

先与学生沟通吧,找出不学习的原因,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对症结,对症下药吧!

回复(1)

姜美景 2016-07-13 18:34

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适当提醒警告,课后了解学生情况,看能否对症下药。

回复(0)

杨金招 2016-07-12 10:29

这应该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0)

杨金招 2016-07-12 10:29

这应该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回复(0)

共 39 条记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跳转到